印度擁有13億人口,但據說有一半人口沒有廁所,有人戲稱在印度要“有廁所才能娶老婆”。2014年,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在2019年之前耗資200億美元興建1.11億間廁所。龐大的市場為衛浴企業帶來巨大商機,研究公司Future Market Insights表示,2016年印度陶瓷潔具市場規模達到了19億美元,預計2016年至2026年市場年復合增長率為10.3%。
目前,印度已有不少衛浴企業,其中不乏國際知名品牌。2006年,科勒在巴羅達興建了一座工廠,隨后幾年陸續向26個印度城市銷售產品。德立菲則在兩年后進入,該公司在印度的首家工廠于2008年設立,該工廠也是德立菲在全球的第50家工廠,年產能達50萬件。西班牙企業樂家今年除了新建展廳外,還和當地的Murugappa集團合作推出低成本印度風格便盆,以滿足更多需求。此外,TOTO、高儀等企業也在積極占領印度中高端市場。
潛力巨大的印度市場還吸引了不少中國企業進入,英皇衛浴、普樂美、安彼、萊博頓等企業都在印度擁有業務,一些綜合型企業如海爾、聯塑等也在印度設有辦事處。
四大原因提高衛浴企業入印門檻
印度市場這塊“香餑餑”吸引力雖大,但對衛浴企業來說,貿然進入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決策,有行內人士歸納出四個原因:
一、印度平均消費能力有限
雖然印度GDP總量全球名列第六,但人口基數大,貧富差距很大,人均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,不到2000美元(截至2018年1月),因此中高端品牌市場有限。
二、印度本土企業口碑較好
印度本土及泰國COTTO等衛浴品牌在印度的口碑較好,而且銷售網絡較為健全,國外衛浴品牌要進駐印度市場,難度不小。
三、人才難找
印度的生活習慣和中國、西方相差較大,對于工作的付出程度也有很大區別,因此在印度組建一支能支撐起品牌開拓的本土團隊十分困難。
四、陸運時間很難把控
印度較差的公路建設,導致陸運時間很難把控。例如從印度港口到新德里的這段距離,在東南亞其他交通較差的地方也只需要3-6小時,而在印度卻需要4-5天,加之運輸中不可控制的因素較多,也變相提高了品牌進駐的門檻。